“2023年5月18日,尼泊爾當地時間07點56分,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,現已安全下撤至大本營……”5月19日晚,六安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數學教研員、六安一中數學教師張利和在朋友圈發布了成功登上世界第 一高峰的消息,他也成為六安市登頂珠穆朗瑪峰的第 一人。
5月20日中午,記者通過微信聯系上了張利和老師,聽他講述了攀登背后的故事。
為何是珠峰?
“為什么要登山?”——“因為山在那里!”這句回答來自20世紀世界上最負盛名的登山家馬諾里。
張利和是一個非常熱愛生活的人,旅游、馬拉松、越野賽、登山都是他喜愛的運動方式,2017年初,張利和還獲得了專業潛水證。4年前,也就是2019年7月23日,47歲的張利和成功登上位于新疆帕米爾高原海拔7546米,被稱為“冰川之父”的慕士塔格峰。
“從慕士塔格峰回來后,我的心里就有了攀登珠穆朗瑪峰的想法”,采訪中,張利和告訴記者,攀登珠峰的想法在四年前萌生,而在一年多前,他開始正式為攀登珠峰做訓練準備,“攀登珠峰需要極高的體能和力量,2022年元旦,我到四姑娘山進行了12天的攀冰訓練,發現自己手臂力量需要加強,回來以后,我著重加強手臂力量訓練,60公斤的握力器每次訓練時捏100次。”除了常年堅持的跑步,張利和制定了嚴謹的訓練計劃,引體向上,俯臥撐,負重登山……,通過一系列訓練強化手臂力量、腰腹力量和腿部力量,并堅持每天用電腦表格記錄鍛煉情況。周一至周五,保持每天兩小時的訓練,周末每天保持三個多小時的訓練。由于攀登珠峰的登山靴和冰爪有一定重量,每個周末,張利和還會自駕到金寨進行徒步負重登山,除了雙肩負重10公斤左右,雙腳腳脖處還需綁上4公斤的沙袋,模擬珠峰負重拉練。
珠穆朗瑪為藏語音譯,意為大地之母。這座山峰常年被冰雪覆蓋,山頂終年積雪,因其陡峭的峰頂和美麗的景色吸引了無數登山者和探險家。攀登珠峰的風險系數非常高,為何要將目標投向那里?張利和認真想了一會兒告訴記者,對他來說,攀登珠峰就像人生的一個夢想,不僅能夠領略到大自然的壯美和神秘,也能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和勇氣,也許,攀登珠峰就是他熱愛生活的方式。
有一個詞叫“敬畏”
2023年4月5日,張利和正式從六安出發。據他介紹,此次攀登珠峰,經歷了四輪周期,第 一個周期于4月8日開始,從盧卡達徒步10天逐步適應海拔,到達尼泊爾南坡大本營;接著是第二周期,攀登海拔6119米的羅布切峰;第三周期是無氧拉練攀登至海拔7100米C3營地;最后于5月1日回到大本營,根據天氣情況等待適時的登頂時機。
“5月14日零時,我們正式出發,用了4天時間,于5月18日清晨成功登上珠峰。站在峰頂時,感覺就是太高了,高聳入云,一覽眾山小。云就在我的腳下,峰頂的風很大,氣溫也很低,大概在零下40度左右,那一刻,真的覺得大自然是如此浩瀚,讓人震撼”。張利和由衷感慨道。
談到這次成功登頂,張利和很謙虛,他認為是自己的運氣好。然而,除了長年累月刻苦扎實的訓練之外,過硬的心理素質和平穩的心態也是非常關鍵的因素。
讓記者頗有感觸的是張利和對攀登過程的體悟,他說:“在攀登過程中,要始終保有敬畏自然,順應自然的心態。比如,當發現有同伴超越我時,不要被勝負心擾了心態,打亂節奏,其實,登山這個過程是和大自然相處、交流的過程,也是欣賞的過程,專注于自己,專注于路,而不是別人。這和我們生活有相通之處。”
生命不息 攀登不止
巍巍珠峰,亙古聳立。珠峰的故事,其實更多是人的故事,人類賦予最高峰之名,鼓勵我們堅韌、高亢,勇敢、拼搏,也要與自然萬物和諧共生。
張利和是六安市一名教育工作者,他攀登珠峰的事跡和精神也讓學生和同行備受感動和鼓舞。他想通過自己這份經歷,告訴學生們以及更多人,自強不息勇攀高峰的精神很重要,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,學會管理好自己。
他分享了在攀登過程中的兩個感受:一個是在登頂過程中,每天必須要吃巧克力、堅果等高熱量食物,如果是吃幾次還行,但如果每天吃連續吃,確實讓人難以下咽,這就需要很強的毅力;另外,在登頂后,不少人會用相機進行拍攝照相,時間久了容易造成腦缺氧,非常危險,這時就需要管理并克制好自己,“人生要有奮斗精神,并要明確目標,確立好目標后,管理好自己,堅定信心、不懈努力、持之以恒,時刻做到自省自覺自律,普通人也可以做成不普通的事。登頂固然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為了登頂而經歷、付出的這一切,是登頂過程中欣賞到的曠世風景和感悟到的人生哲理。”
轉自:掌上六安